《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浅释》第二十一课
酿杰钦布作旦涅咪香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荣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图谢么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图杰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俄贼诶香堪色 圣境五台山大净土中
坚花图吉新拉耶拉们 文殊智慧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索瓦得 晋美彭措足下诚祈祷
共觉稻巴颇瓦辛吉洛 降临证悟意传求加持
丹波道博丹巴夏吉嘉 佛法教主本师释迦王
涅沃色界班哲杰迸宙 八大近侍智成王臣友
帕白希求德么囊若德 诸多印藏大德游舞身
永夏希阿荣博索瓦得 普现希阿荣博诚祈祷
十方恒沙佛
六通照知我
今秉二尊教
广开净土门
各位道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浅释》第二十一课。正式讲闻之前,请大家调整发心,如是作意:为度化无边众生,我愿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并且如理如法地听闻。结合净土法门来说:“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
我们再一次通过发心坚定了自己闻思修的目标。发心就是一种誓言,它不仅是我们做一件事情的起点,而且也是我们做事过程中要时刻忆持不离的,此外,它更是我们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当自己立下一个誓言后,要反复地串习它,使它变得更加坚定。而且还要通过闻思修去了解它的内涵,通过行持善法将功德回向誓言以便能早日成办。誓言串习得越久,资粮积累得越多,自然就会心想事成。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将菩提心与净土法门以及自己修行的目标结合起来,切勿忽视。
【上堂课思考题】
1.解释“地想观”经文的字面意思及对应科判分层。
2.为何在修持地观时要“一一观之”,如何应用在金刚萨埵百字明修法的所依对治力中?
我们应该从经文中提炼实修要点。比如地观部分有一句经文是:“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这一句的重点是“一一”,这就是实修的要诀,读的时候要重读。一一,即不混杂,修成一个再去修下一个,心不要乱,不能急于求成。
上堂课我们还介绍了如何将“一一观之”运用在金刚萨埵百字明的所依对治力中。大家在观想金刚萨埵佛尊身相、阿弥陀佛身相或其他佛尊、本尊身相时,也要根据仪轨中对这些身相的描述一一进行观想,而不要简单潦草地看几眼佛像就随意去观想。
3.结合善导大师的教言来理解“唯除食时,恒忆此事”。
除了吃饭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恒时去意念、观想妙观的种种对境。之所以吃饭的时候不适宜观想,是因为吃饭的时候用心太杂,容易打断观想,陷入分别念中。那么吃饭时应如何善用其心呢?我们可以根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中的教言善用其心。
4.如何才能成为堪受“地观”等净土妙观修法的根机?结合实修说明:如何才能知苦?
希望大家课下能结合每一堂课所讲的要点去思惟、实修、反观,真正做到把自己听闻的内容与生活中的修行结合起来。
首先回顾科判。
我们学习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按照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的科判划分,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得益分;四、流通分;五,耆阇一会,又分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二、正宗分
我们正在学习的正宗分对应的经文是从日观的第一句到下品下生的最后一句,这部分涵盖了十六种妙观的修法。按照善导大师的观点,前十三观属于定善的修法,后三观属于散善的修法。
十六妙观分别是:第一,日观;第二,水观;第三,地观;第四,树观;第五,池观;第六,总观(即观一切楼、地、池等);第七,华座观;第八,佛菩萨像观;第九,佛身观;第十,观音观;第十一,势至观;第十二,普往生观;第十三,杂明佛菩萨观;第十四,上品生观;第十五,中品生观;第十六,下品生观。
第三,地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善导大师将“地观”分为六个部分:结前生后;辨观成相;总结;劝发流通,随缘广说;显观利益;辨观邪正。
上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一段经文,分别对应“结前生后”“辨观成相”和“总结”。
第一,结前生后,即承上启下,从水观过渡到地观。
第二,辨观成相,对应的经文是从“一一观之”到“不可具说”,主要是讲如何修持地观以及修持到哪种程度才算地观成就。第一个阶段是粗见,即见到粗分的极乐世界的庄严。第二个阶段是在粗见的基础上,能观想的心和所观想的境渐渐微弱,勤作的觉察和忆念也顿除,进而正受相应,证得三昧,并以此力亲见彼国大地。
第三,总结,是指地观在整个妙观当中处于第三的位置。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后面三个部分,对应的是第二段经文,上堂课我们已经解读了经文的字面意思,这堂课主要是将科判与经文对应起来学习。
◎劝发流通,随缘广说。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佛陀叮嘱阿难尊者要受持佛陀的教言,并为未来堪为根器的众生广为流通说此观地法。哪些众生是堪为根器者呢?即“欲脱苦者”。善导大师对此所做的注解是:“简机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
第一,知苦、即离。如何才能知苦?要先通过闻思去了知苦有哪些体现,再通过亲身实修去体认。轮回里面没有一处是不苦的,没有一分一秒是不苦的。我们既然认识了苦,就不能再沉浸在苦里,而是要即刻离开,马上要想到应该如何修持出离,这样才堪为修持净土法门这一妙观法的根机。
第二,信受、奉行。善导大师的教言中讲到了两类人:一种是不乐信行者;另一种是信受奉行者。我们着重将这两类人进行对比,当然,并不是对比这两类人本身的好坏胜劣,而是要通过对比去发现自己日前所处的修行状态。如果我们陷入不信受奉行的状态应该如何去对治?如果身边出现不信受奉行的道友,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他?虽然前面也有提及,但是今天主要从自己对因果和净土的信心方面去分析。
我们学习教理以及观想方法,比如宝树观,有十个科判对应那段经文,但无论教理说得再详细、再清晰,如果我们没有信心,法还是融不到心里来。所以每学一段时间,就要反观一次自己的信和愿,就要反观自己“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的力量是否强烈,这点要时刻牢记。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若不乐信行者,如《清净觉经》云:“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如果有人对净土法门不信受奉行,比如《清净觉经》中提到,有人听到净土法门的法理和修法,听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庄严、功德及他在因地时所发的大愿后,听到就像没听到一样,见到庄严的佛像就像没见到一样,读到法理不以为然而忽略过去,那这样的人是刚刚从三恶道里面爬出来的,由于其相续中仍然有罪障尚未消尽。正如《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因此,他没有办法对净土法门的庄严和功德生起信心。佛陀说这样的人暂时无法得到解脱,他解脱的因缘还没有成熟。
《观经四帖疏》中提到的《清净觉经》即《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如经云:“其有人民男子女人,闻无量清净佛声,不信有佛者,不信佛经语,不信有比丘僧,心中狐疑都无所信者,皆故从恶道中来生。愚蒙不解,宿命殃恶未尽,未当得度脱故,心中狐疑不信向耳。”释迦牟尼佛亲自宣说了对净土法门不信受奉行之人的三生因缘。此经中说:“恶骄慢弊懈怠,难以信于此法。”“弊”是低劣的意思,即相续中有恶心、恶念摄持,而且傲慢、懈怠懒惰的人,是很难相信净土法门的。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当中也说:“尽管听闻了如此殊胜的法门,可是那些往昔未曾积累资粮的人们,非但不对此信服,反而对所说的教义生起邪见,这就像外道一样。”麦彭仁波切的这段话不是针对不信佛教的人说的,而是对已经皈依三宝的佛弟子说的。已经皈依三宝,听到净土法门却像没听到一样,而且还生起了邪见,那和外道也没什么区别了。
这段教言对我们的启发主要有三点,也是引导我们向内反观,也是引导实修的过程。
一、以果知因
我们反观自己的修行经历或是心路历程,是否对净土法门充满信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是否有很多人没有机会听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已经广弘很久了,但仍然有人一辈子都没有听过一句佛号;有一些人认为这个法门太容易,想要去学更高级的法;有一些人根本不信,一种是不相信极乐净土法门,不相信阿弥陀佛的大愿,另外一种是不相信自己有机会往生到那么殊胜的刹土。不闻、不信其实是一种果的呈现,我们通过以果知因的方式就可以找到它的恶因。我们通过感受等流、同行等流、增上果、士用果以及异熟果往回找,看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无法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是什么原因导致有些人甚至没有机会听闻净土法门呢?
如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讲解业因果时常用的一个偈颂。最细微的因果只有佛陀才能够究竟了知,“三世因果”的三世不是指前一世、这一世、后一世,而是指往昔世、现在世和未来世,是一个宏观的时间概念。无尽的因果在我们相续中,从往昔到现在到未来,一次又一次地左右着我们的命运。希望大家通过这一偈颂能够了知:为什么这一世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不信的人他们前世做了什么,由于不信,他们的三生三世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
1.前世因
如果有人对净土法门没机会听,听了也不生信,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们前世堕入了三恶道,在那里待得太久了,刚刚才从三恶道里面出来,所以缺少智慧,愚昧、迷蒙、不解法理。
2.今生果、后世因
累世的罪障没有完全清净,从而障碍自己无法对殊胜的净土法门生信心。因为前世的因,感得这一世对净土法门不闻不信——没有机会听闻,听到之后也不相信的果报。
3.后世果
以对净土法门不闻不信作为后世的因,又会给他带来怎样的痛苦呢?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佛陀在经文当中也说:短时间内看不到他解脱的希望。这一类不堪为法器的众生,前世在三恶道里受了很多苦,智慧一直没有得到开发,陷入愚昧的状态当中;由于智慧和悲心鲜少,而且往昔也没有积累过福德资粮,所以这一世对净土法门要么没有机会听,要么听了也不会相信;然后以此为因,导致后世也失去了得到度脱的机会。
我们观察一下周围,有相当多的人就是按照这样的三世因果在无限地循环流转。由于前世行善积福感得今世有一点福报,今世却没有珍惜福报,不知道出离行善,却去造作恶业,一旦我们转生人天的引业穷尽,后世就会堕入三恶趣当中。
二、依“作用之门”为自他众生发露忏悔不闻不信净土法门的障碍
如果自己身上有这种情况,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去改变自己现世和后世的命运。怎么改变呢?忏悔。佛陀和善导大师都说,导致我们这一生不闻不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宿世业障未净”。自己是这样,别人也会是这样。所以当我们很想让身边的一些人学佛、念佛,但他们不闻不信、不学不念时,说明有业障障蔽。
堪布阿琼仁波切在《前行备忘录》中讲到,我们应该通过“所净罪业六门”进行忏悔,其中第六就是“作用之门”。
如何依作用之门修持忏悔呢?《前行备忘录》中说:“即生当中短命多病、财物贫乏、受到怨敌威胁等;后世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恶趣中,成为诸如此类之因的一切堕罪。”所谓作用之门是指已造作的罪业,它的作用力会令你即生当中遭受短寿多病,财富贫乏,受到怨敌威胁等痛苦。以及会让来世受生在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中,应当如同服食剧毒一般,怀着痛心疾首的强烈懊悔之心在上师金刚萨埵前发露忏悔。比如,这一辈子经常生病,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药。通过思惟我们应该知道导致我们多病最主要的因是杀生,是杀生的业在起作用,那我们就重点忏悔杀生的罪。又比如,财物贫乏是不与取的感受等流果的作用。另外,现世夫妻不和、眷属鄙恶、丑陋,这些都是前世今生邪淫的果报。
所以,我们要忏悔的就是自性罪、佛制罪,以及过去、现在身语意所造作的一切恶业。因为这些罪业的作用,令我们在即生当中感受短命多病、财物贫乏等痛苦,后世还有更严重的三恶趣的痛苦在等待着我们。所以我们忏悔不能盲目、狭隘地忏悔,而是在了知佛陀和诸多高僧大德所宣讲的因果法理的基础上去忏悔。
《前行备忘录》中继续说道,对于这些堕罪“要像服了剧毒一样,怀着痛心疾首的强烈懊悔心观想,在上师金刚萨埵您耳闻目睹,垂念于我,我今天对您无有好的呈禀,我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所积累的一切罪业在您面前不覆不藏发露忏悔,深感内疚,追悔不已,进行忏悔。祈求您垂念,令我的此罪,速在当下就在此地此坐垫上得以清净。我们必须要急不可耐地忏悔”。因为士用果的作用,恶业在不断地增上,没有遇到对治的力量,它的增长就不会停止,所以我们要特别急切地忏悔。就像下一分钟大地就要裂开,我们可能随时会堕入恶趣一样,尤其在忏悔这件事情上更是不能拖延,因为我们很难承受恶业的士用果(无量倍增长)。如同一颗无忧树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样,“若杀一有情,需偿五百世”,所以我们应以作用之门进行忏悔。
以上我们引用了《前行备忘录》中的实修忏悔要点,希望大家在发露忏悔的时候,具足这些要点。
作用之门的应用范围很广,比如,我们不小心手机、钱包被偷了,对于贪心炽盛的人来说是一种痛苦,我们要明白,背后必定有导致痛苦的因——是什么导致了自己的财产损失。又比如,遭遇短命多病、生活工作当中的种种不顺利时,我们要有因果正念,不能去埋怨三宝不加持,三宝没有作用,或者修持善法没有功德。如果第一时间去质疑因果,就落入了误区。
希阿荣博堪布在《透过佛法看世界》中说:“正如有理智的人看见飞机上天,不会因此就说万有引力定律不灵了,因为他知道飞机上天自有它背后的工作原理,而万有引力也是一直在发生作用的,两者互不矛盾。”同样的,我们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违缘,身心遭受一些痛苦,不应该质疑善法不起作用,三宝的加持不起作用。所以依“作用之门”忏悔,就是在观察到这些痛苦的同时,去忏悔与之相应的恶业。
如果了知了这一世对净土法门不闻不信是由于往昔的罪障深重,刚刚从三恶道里面出来,愚痴迷蒙,我们就应有针对性地忏悔这些罪业。这样我们相续当中的业障也会慢慢得以清净。我们是指自他一切众生,不能只为自己,也要为其他众生进行忏悔。
如果我们想要让身边的人学佛、念佛,但是他就是不学、不信,原则上我们不能跟他吵架,硬碰硬地讲道理,因为他被业障遮蔽,只会觉得我们说的没有道理。这时我们可以先引导他积资净障,等他福报上来了,业障减轻了,自然而然地就会慢慢地对三宝产生信心,对善法产生信心。
三、以方便和教理调伏
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说:“依靠方便加以调伏就是靠大显神变使他们皈入佛门。”《百业经》中有一些这样的公案,修道者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以神通飞到半空中或者坐到半空中,让他人对佛法生起信心。可能我们也很希求这一点,因为现在我们即便磨破嘴皮子,别人也不会跟我们去放生或者来听一堂课,如果我也能在这些人面前展示神通让他们震惊一下,应该很容易说服他们。其实最大的神通神变就是解脱,就是没有烦恼。如果我们自己寂静调柔,自然而然可以温暖人心、感化人心。
我们也可以发愿:希望我临终的时候出现诸多瑞相,以此来向众生表法,让他们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当然有瑞相没瑞相跟个人修持有关,同时也跟个人愿力有关系。有的人很低调地走了;有的人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示现舍利、虹光等种种瑞相。有时候我们单纯地讲信愿行,可能很难让人有感觉。但如果讲到古代、近代、现代的往生实例,如某人右侧吉祥卧往生了,跏趺坐往生了,或者念着佛往生了,的确会让人非常振奋,马上会对净土法门产生兴趣,或者认为的确选对了这条路,并能更坚定地走下去。
所以,希望成为上品往生的大菩萨后,早日成就,回到娑婆世界,以大智慧、大神通去利益无量众生。
《净土教言》中又说:“凭借说理的途径进行教化就是通过正理的渠道证明佛陀是量士夫,正确建立佛教是解脱的津梁。”比如通过因明来证成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佛陀的话都是谛实语,让他们先对佛陀生信心,对佛陀宣讲的解脱道生信心,因为净土法门涵盖在其中,所以自然而然也会对净土法门生信心。
简而言之,一个就是直接用神通来调伏,还有一个就是用讲道理来调伏。加上前面讲的帮他们忏悔,行持善法之后回向给他们,这些积资净障的方法都可以用来调整他们不闻不信的状态。所以,对于不闻不信的这类众生,我们不能放弃或者鄙视,认为他们根器低劣,认为“连佛陀都说他们得不到度脱的机会,无法解脱,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还去度化他们?”我们还是要有悲心,看到这样的众生,要想办法为他们做一点什么。因为只要和净土法门结上因缘,必定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
以上讲的是第一类,不堪为法器的众生。下面我们讲第二类,堪为法器的众生。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又说:“此经又云:‘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此经”即是《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就像故友重逢,回忆往昔友谊,有一种既熟悉又激动的感觉。同样,因为过去世曾与净土法门结过因缘,有过修习的基础和善根,所以这一世再度听到净土法门之后,就会心生欢喜,全身的汗毛竖立。如果能够继续正念修行,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内容对应《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原文是:“非有是功德人,不得闻是经名;唯有清净戒者,乃逮闻此正法。曾更见世尊雄,则得信于是事,谦恭敬闻奉行,便踊跃大欢喜。”我们将这段经文结合善导大师的教言,再来看欢喜信受的这一类众生,他们的三生三世是什么样的。“过去已曾修习此法”,说明这类人不仅往昔与净土法门结过因缘,而且修习过善业。
“唯有清净戒者,乃逮闻此正法”,二是他们过去曾清净持戒。
“曾更见世尊雄”,“世尊”就是佛陀;“雄”就是“大雄”,“大雄”也是世尊的另外一个尊号。说明他们也承侍供养过诸佛。
“非有是功德人”,说明这类人积累了极大的功德。因为如果没有足够功德,根本就没有因缘听到一部经的名字。
所以关于前世因,我们总结来看有这几点:过去听闻过净土法门,修习过净土法门;过去世或现在世清净地持守戒律,供养承侍过诸佛,积累了极大的功德。有这些善业才能够支撑我们今生遇到净土法门,也可以说是再次遇到净土法门。
由于前世的善因,今生得到的善果就是:能够有机会、有善缘听闻别人宣讲净土法门;听闻之后会有“悲喜交流,身毛为竖”的验相,而不是麻木的,或者“闻如不闻,见如不见”;进而“谦恭敬闻奉行”“正念修行”,我们愿意去学、去修、去念佛,都是因为有前世善业的支撑。
今生果同时又是后世因。有了今生的积累,后世必得生——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以上是信受奉行、堪为法器的这类众生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情况。
大家也可以去对比一下自己,对比过之后,就会发现,尽管我们在听闻法理的时候还是会感到艰涩难懂,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大福报者,所以这一世能够值遇净土法门,因此更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和福报,去行持闻思修之事。我们相信,只要信受奉行,后世一定可以给我们带来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果。这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勇气和信心,再也不会感觉自己业障深重到没有解脱的希望,忐忑不安,怀疑自己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了。
在了知了信受奉行、堪为法器众生的三世因果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应该静下来反观自身。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个问题来反观:
第一个问题,以今生对净土法门的信心,观察前世是否积累了相应的善因。信心本身是一个善果,接触、听闻净土法门,闻思修净土法门也是一个善果,背后必定有善因在支撑。
第二个问题,今生是否珍惜前世所积的福报,继续“正念修行”?
第三个问题,对于后世往生极乐的信心是否更加增上了?只要因缘具足,往生的果自然而然会出现。相信大部分道友都符合堪为法器者的三世状态,我们要对后世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起很大的勇气和信心。
以上我们讲了堪为此等妙观法门的两类根机:一是“知苦、即离”,一是“信受、奉行”。我们还讲了不信受、不奉行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他们不堪为净土法门的根机。“信受、奉行”的人,他们的三世因果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们可以堪为净土法门的根机。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遇到具缘者,应“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荷担如来家业的勇士们,阿弥陀佛的直系弟子们,为什么不惜身命,急急地为符合上述两种法器的有缘众生,宣讲“地观”等这些妙观的法门呢?有三个原因:因为净土法门难以听闻;因为听闻后能够带来深广的利益;为了报答佛陀的恩德。
下面,我们引用经文和祖师大德的教言,来进行学习。
在《佛说无量寿经》中,佛陀对弥勒菩萨说:“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佛陀对弥勒菩萨说:即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了熊熊燃烧的大火,为了听闻《佛说无量寿经》为主的净土法门,你也要跨越大火;而且听闻之后要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并按照佛陀所讲的修持要点来修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很多菩萨想要听这部经,但听不到。所以众生一旦听闻到这部经典,一定可以于无上菩提大道获得不退转的功德和果位。
佛陀又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听闻此经后,能够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世上没有比这个更难的事情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要急切地为别人宣说的理由之一。
又如《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云:“设令满世界火,过此中得闻法,会当作世尊将,度一切生老死。”此经所作比喻和《佛说无量寿经》如出一辙,即便整个世界充满了大火,也要跨越大火去听闻净土法门,这样我们将来会成为世尊弘法利生的大法将,能够度脱一切生老病死的苦海,到达彼岸。
净土法门稀有难得,听闻净土法门而产生的利益非常深远,因此我们要对弘扬净土法门生起责任感。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当中引用了佛陀的一段教言:“则为闻此法门,而应跨越充满火坑之三千世界而听闻也。听受之后,当从内心深处起欢喜心也。亦当为获得、通晓、受持、缮写、修持此法而发猛厉精进也。甚至挤一母牛奶之际,亦应为他众宣说。亦应越过充满火焰之三千大千世界,然不能生一后悔心也。”为了听闻此法门,应当跨越遍布火焰之三千大千世界而听受。听闻之后,也应当由衷欢喜而不是无动于衷。为了获得、精通、受持、缮写、修持此法门而发猛厉精进。甚至在挤牛奶这样短暂的时间里,也为他众宣说。只要遇到有缘者,无论我们生活或修行是多么忙碌,都要挤出来时间。为了给别人宣说这样的法门,也应当跨越遍布火焰之三千大千世界而不生一丝后悔心。
佛陀在经里所讲的这个比喻是形容什么呢?就是指但凡有一丝一毫的机会,哪怕再难,只要是宣讲净土法门等正法的内容,我们都应当想尽办法去听闻;更重要的是听受之后要心生欢喜,并在欢喜心和希求心的摄持下,发起猛厉的精进心而修持;并在自己修持的基础上,尽力为别人宣说。通过这样一个形象而感人的比喻,佛陀劝勉我们克服千难万险去听闻净土法门。
我们现在不能坚持听课的理由,比穿越火焰还难吗?更何况佛陀讲的是“跨越充满火坑之三千世界而听闻也”。我们现在不听课,仅仅是因为懈怠心,或者和自己的世间应酬有一点点冲突,还是应当尽量去克服。毕竟与“充满火坑之三千世界”相比,我们现在的听法条件还是具足的。
佛陀说:“弥勒,如是众多俱胝那由他菩萨众皆因曾听闻此广妙法门,而于无上真实圆满正等觉菩提中不退转。”佛陀对弥勒菩萨说:“往昔世已经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因为听闻净土法门而信受奉行,最后得真实圆满永不退转的究竟无上佛果。”我们为什么要信受奉行并为别人宣讲净土法门而不生悔心?因为值得。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说修行了,即便是为了一个喜欢的人,我们无论受了多少委屈还是无悔地付出,为什么?因为我们觉得值得;我们为完成一件事付出很多时间精力,也失败了很多次,还是愿意锲而不舍地去做,是因为我们所得到的成果,抵得上之前的付出。同样,净土法门也值得我们这样做。《佛说无量寿经》里讲到了第二个原因,净土法门是利益深远的方便法门,一旦听闻,就能给众生带来无上菩提道不退转的利益。听闻净土法门而产生后后的诸多利益如往生、积累二资、圆满二资、成就色法二身、以真实圣者身份弘法利生等,都是由最初能够接触净土法门、听闻净土法门、信受净土法门而来的。
通过这个比喻,现在我们来对比自身的现状,静静地去思惟听闻净土法门的难得之处,我们可以了解到,前世需要积累那么多的善根才能成办今生的修行机会,过去世需要那么多的善法来成就我们现世听闻净土法门的因缘,因此我们不要浪费这样的福报,要继续善用并成就未来世的闻思修事业。
第三个原因就是报佛恩。善导大师曾说过“不惜身命急为说之”,如果我们在为具缘者、根器符合、根器圆满者宣讲“地观”等妙观法门的时候,哪怕一百个人中有一个人通过我们所宣讲的“地观”等妙观的修持,成为“舍苦出生死者”,成为完全断除轮回痛苦而超越轮回苦海的人,我们就真实地报答了佛陀的恩德。
佛经当中讲到了很多报佛恩的方法,比如说我们证得空性智慧,延续佛陀的法脉,即是“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善导大师讲了:“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一个人能够度脱一个众生,令其通过修持净土法门而超越轮回,就是在报佛恩。佛陀出世转法轮,虽然方便波罗蜜多圆满,有神通神变以及其他种种的示现,并不只是想让众生断恶行善,求得人天福报而已。我们现在平均人寿七十五岁,就像电光石火一样,刹那之间就要舍去这一世,“不知老之将至”。天人的寿命可达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十几万年、几十万年、上百万年、几个大劫。但是他们整日沉溺享受五欲妙,或者安住在无念禅定中,根本就没有修行的机会,不知出离轮回。就像我们人在玩乐的时候也会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同样的道理,欲界天有一些天人虽然寿命很长,但在他们的感受里,却好像刚刚转生到天界,玩了一下就要面临死堕之苦了。我们转生到人天的引业穷尽之后,就会堕入三恶趣当中几千年、几万年,甚至会于地狱中长时受苦。等我们再出来想要修行解脱之道时,三宝还在不在?上师还在不在?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所以佛陀成佛之后,是以这样的方便来度化众生的。我们的心如果想要跟佛陀相应,也要像佛陀那样,以种种方便,劝勉众生在断恶行善的基础上,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净土法门摄取众生,愿他们能够往生净土,而修无上菩提佛果。所以,善导大师讲到:如果现在自己和对方都是因缘具足,劝对方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为称合佛陀的本意。称合佛陀本意,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因为佛陀出世也是为了这件事情。我们作为佛陀的大法将,是在为佛陀分忧,加入佛陀的佛行事业,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我们在世间如果受了别人的恩德,比如求别人办事,我们还要感恩回报。法王如意宝也说:感恩是修行人最重要的品质。同样,在五浊恶世当中,如果我们去做佛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真正地报答佛的恩德。
以净土法门劝有缘众生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报答佛的恩德,这就是佛想要做的事。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也是在报答佛的恩德。以净土法门相劝有缘众生怎么和最为第一的法供养结合呢?大家去想一想,在发心的过程当中,在有限的时空范围里弘扬净土的时候,应该怎样和法供养结合。法供养有七个方面,“如说修行供养”,按照佛陀所宣说的“道”来进行修持,我们修净土法门的时候该怎样做?“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我们都要逐一去思考这个开放性的问题。
不仅对有缘众生宣讲净土法门,这样的行为很殊胜,是在报答佛的恩德;劝一个人、帮助一个人往生净土,也是我们自己往生净土之因。就像印光祖师在讲到临终关怀时的教言:你成就一个人往生净土,就是成就一个人做佛,这样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功德不可思、不可议,以凡夫人的心很难衡量。所以我们以净土法门劝有缘众生去学、去修,就是提供给他一个能够快速超凡入圣的解脱捷径;我们就是在帮他成佛,这样的功德怎么可比呢?所以一方面以净土法门相劝有缘众生功德很大,而且一切供养中法供养功德最大,那我们就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
如果遇到堪为法器——“知苦即离、信受奉行”的这种具缘者,应该“不惜身命急为说之”。因为听闻净土法门的机会太难得了,一旦听到,就可以获得深广、长远的利益;下面经文讲到“说是观地法”,就是再次强调要“正教观宝地以住心”,且不说是净土法门的其他修法,也不说其他的妙观,仅仅是引导具缘众生按照次第和身心要点修持观地法,就已经很好了。
以上为“劝发流通,随缘广说”。
◎显观利益
【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佛陀在开显观地法的利益。善导大师讲,就唯独这里的观想琉璃宝地,不说其他的日观、水观,有什么样利益呢?“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因观无漏之宝地,能除有漏多劫罪”,就是宝地是无漏的体性,是智慧,是阿弥陀佛法身的流现。“观想念佛”和“观像念佛”同样是一种现行对冶力,以这样的无漏善法,就能够消除我们在有漏的生死轮回中的多劫重罪。所以这样观想、修持成就,能够获得这样的利益。再进一步“舍身它世,必生净国”,就是善导大师讲到“舍身已后,必生净土”,“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我们这个业报之身尽了之后,就由于我们相续中的信愿和资粮圆满,必定能够往生净土。
“心得无疑”。善导大师注解当中提到“修因正念不得杂疑”,所以我们在修持地观的时候,对于地观的修持方法、能获得的功德乃至修行验相,都不能产生怀疑。《楞严经》云:“因地不直,果招纡曲。”如果我们正念当中掺杂着怀疑,不管是怀疑自己的善根不具足,还是怀疑阿弥陀佛的大愿不真实,怀疑阿弥陀佛没有能力来接,虽然也在修持,但是这种怀疑、邪见层出不穷,这是因,果就会导致我们即便往生了,也会转生到边地疑城当中。
我们以前在讲《极乐愿文》的时候,对“边地疑城”讲得比较详细。这个边地疑城,它是极乐世界吗?那有的道友说:“极乐世界那么好,那我转生到边地疑城也不会退转啊,我就去边地疑城呆着。”如果我们有机会上品上生,为什么要去边地疑城啊?就好像我们有机会得到一个如意宝,非得要捡如意宝旁边的一颗小小的宝珠一样。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边地疑城是不是极乐世界?边地疑城还会不会容易退堕?边地疑城是什么样的众生来,他又怎么能够从这个城当中出去?有的经典是以边地疑城来形容,有的是以莲花苞当中五百年不绽放、不得见佛来进行形容。这也是因为我们在修持的时候,正念当中夹杂了怀疑而导致的。
佛陀再次地强调“心得无疑”,还是强调信心。因为前面我们信愿讲得比较多,所以“心得无疑”在这里不广讲。希望大家要反复地去思惟,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对于观修的对境,对于我们观修的时候所起用的身心,对于观修的利益和观修成之后的验相,都要产生坚定的信心。只有因地坚定,果地才能直捷。怀疑是一种封闭、不开放的状态,所以到了极乐世界才会在莲花苞里面呆五百年,或者在边地疑城里五百年不得见佛。这都是心的作用。
◎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什么是正观和邪观呢?观地见地,心境相应,名为正观;观地不见地,却见到其他杂乱之境显现于心前,心境不相应,名为邪观。所以,从日观开始,到后面的正依的种种妙观,都是立心境相应为正观,心境不相应是邪观。
“地观”的科判分六个方面,我们将在辅导课上详细总结。整个地观的实修的要点是从经文到经文的字面意思,到科判,再对应经文,经文再分解成几个层次,大家要从思惟上能够把握住,不要乱。其中蕴含着的实修的要点大家要用起来。
在《十六观赞》当中,地观所对应的诗是这样的:“第三地观观前地。”前面的水观当中讲到琉璃宝地下面的金刚七宝金幢,琉璃大地由百宝千宝合成,还有地上庄严、虚空庄严。因前面水观当中讲到,所以叫“观前地”。“一一观来了了知。虽造次间无不念,纵须臾顷亦当思。想成略见庄严国,佛说唯除饭食时。消尽无边生死罪,必登净土复何疑。”经文学习下来,我们对于这段诗,也应了知了哪一句话对应的是哪几句经文。我们不广讲,希望大家从字面意思上了知一下,对于我们修持地观会多一分力量。大家可以背诵,这样日常的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地起修地观,比如其中讲到了“一一观来了了之”,它就对应经中所说“一一观之,极令了了”。所以这一首诗是对我们实修要点精华的概括。
【本课思考题】
1.结合讲记说明如何才能堪为地观等妙观修持的法器。
2.若不乐信者,应该如何以实修来引导?
3.结合经文和讲记说明对于净土法门“不闻不信”和“闻即生信”这两种人的三世因果。
4.在了知对方堪为根器后,为何要不惜生命急切为之宣说净土法门?
5.结合科判总结“地观”。
大家听过课程之后,要对思考题详细思惟。这是今天这堂课的内容。
【回向】
以此讲闻为主的一切功德,供养上师三宝,祈愿诸善知识法体安康,长久住世,弘法利生事业广大无边。回向六道众生,愿众生离苦得乐,往生极乐,成就佛果。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如何回向,弟子亦如是回向。
阿弥陀佛!感恩大家!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